关于网约车新规,大家的吐槽点都集中在京人京牌、沪人沪车,网络上的主流意见是,支持本地车牌,反对本地户籍限制。随之而来的各种吐槽应运而生,包括但不限于:地域歧视、地方保护、出租车行业利益黑幕。
地方政府和滴滴,都不愿意承担网约车在短时间带来的巨大(管理)成本,共同造成了今天的结果。地方政府的处理问题方式,基本同意大家的看法,没什么不同意见。而有今天这样的结果,滴滴出行为代表的网约车服务商,要承担应有的责任。
网约车新政自实施以来,产生了越来越多对滴滴服务的抱怨。
网约车辆信息与公布不相符:某用户在北京上班用滴滴叫车,订单上显示为女性,结果车主为男性。车型比订单上的车型宽敞了一些,却是河北牌照,询问原因,答案竟是注册的车辆送修,临时用这辆车过来接单。
账单存在乱收费现象:某用户经常给自己的母亲叫专车。一天老太太照例从医院看完病回家,但他收到的账单却比之前贵了几十块钱。果断投诉,要回了多收的费用。
滴滴司机与乘客纷争不断:各种滴滴司机不认路耽误上班、航班,也有像电竞选手与滴滴司机发生争执,防卫中被砍断手筋的恶性事件。
运营规模越来越大,发生一些问题是能理解的。但越来越多的问题,属于网约车服务商自身监管不力造成的。滴滴需要吸引大量的司机提供服务,提高自己的运营利润,却不愿或没来得及承担随之而来的管理成本。面对的网约车带来的管理成本提升,地方政府也没有找到好的办法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上海、北京肩上还扛了「疏解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的任务。
新政实施,这与户籍歧视、地域歧视、出租车行业利益黑幕,都没什么关系,其最核心的 不过是利益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