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设备产业迎来爆发 看未来人类生活新方式

可穿戴式设备应当具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可长期穿戴,二是智能化。可穿戴式设备需要有先进的电路系统,无线联网并且起码具有一个低水平的独立处理能力,如通过手机蓝牙传输信号。“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技术进步和高性能低功耗处理芯片的推出等,部分穿戴式设备已经从概念化走向商用化,新式穿戴式设备不断传出,谷歌、苹果、微软、索尼、奥林巴斯、摩托罗拉等诸多科技公司也都开始在这个全新的领域深入探索。
智能手表篇
根据e Marketer公司的统计,2015年美国的18岁及以上成年可穿戴式设备用户已经达到3950万,其中包括智能手表与健身追踪装置——这一数字较2014年增长了57.5%。这种增长势头在2016年当中还将继续存在,且该研究企业表示这一数字将在2018年增长至8170万。
苹果公司在过去两个季度当中已经售出了约750万块智能手表,IDC公司发布统计指出。而在此期间,Fitbit的销售量则高达920万块,而且这类运动追踪装置的销售数字达到了2014年同期的两倍以上。

IDC公司估算,来自中国的小米公司将在本土市场上拥有高达97%的运动追踪装置销售份额。不过小米公司的“米腕带”售价仅为15美元,甚至远远低于Fitbit的Zip入门级产品——其售价为60美元。另外,小米公司如果能够在占领中国市场之后继续跨出国门,那么很可能成为Fitbit和苹果不可忽视的一位劲敌。
运动追踪装置目前做到包括打电话,视频聊天,测定心跳频率,记录睡眠深度,解锁房间门,远程看视频、图像等各种功能。可视化的手表更可以安装app应用:微信、微博、支付宝、美拍、携程等,有地图导航,能实时监控血压和心率,为佩戴者出具健康报告。在今年CES上,传统知名手表厂商卡西欧展出了首款安卓智能手表,除了拥有大量健康功能外,拥有50米防水的能力、压力传感器、指南针、 加速度计等。今天的智能手表厂家已经将手表推进了市场,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未来智能手环的发展将是实用性和新功能探索。

智能手表要想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有一席之地,就要找到用户真正的需求点,并且能解决需求,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都在从运动健康向医疗保健方向转,包括血糖仪、血压仪等,这是由于医疗级可穿戴设备的用户需求更加的刚性,另外医疗用户的付费意愿也更高。面临着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老龄化进程加剧,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将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用户需求急剧增加,医疗级可穿戴设备市场前景潜力巨大!
智能眼镜篇
2012年因谷歌眼镜的亮相,被称作“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在智能手机的创新空间逐步收窄和市场增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智能可穿戴设备却汇集了大量的市场关注度。
人类正进入一个由科技创造全新感官体验的时代,无论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登场的各种虚拟现实眼镜,还是蓄势待发的物联网交互技术,或锋芒毕露的虚拟现实游戏开发商,都在不断提升这种体验,这一切都是在为可穿戴设计做铺垫。今年的CES上,可穿戴设备展区面积相比去年增加了两倍,就是最有力的根据。

虽然Google推出的那款廉价的VR设备显示效果并不理想,三星GearVR等设备需要几百甚至上千元;在虚拟现实的发展阶段,很难被更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但是今年CES大会上,全球有超过五十家的虚拟现实相关的硬件和内容厂商参展,虚拟现实瞬间成为本届CES的一大亮点,也成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
如Intel打造的太阳眼镜新品,这款眼镜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在你跑步的时候和你对话陪你“聊天”。据悉,这款新型Intel太阳眼镜可以将内置运行数据和健身教练对话,通过一组与太阳眼镜连接的附带耳机来与你对话;太阳眼镜内置雷达系统用来响应语音命令,所以当你跑步或运动的时候,你可以问它已经走了多远、有多少步你需要走,以及你当前的步伐和其他数据,这是个非常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功能和体验。

“Kopin Corporation”美国公司最近展示了一款目前世界上最袖珍的智能眼镜显示屏
iOptik眼镜实际上是一个隐形眼镜,它可以在用户眼睛上展示图片,特别适合观看电影,或者玩360度视频游戏。iOptik开发商Innovega 公司将这项技术已经授权给其他生产商,来制造消费产品。你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应用镜片来观看整个世界。当然了,隐形镜片也可帮你挡光。
爱普生Moverio BT-200眼镜适合在家里玩游戏时佩戴。它能够在视野前方约四英尺处投影出一个透明显示器。BT-200投影出的虚拟3D空间可覆盖在现实环境上面,呈现在用户眼前的即游戏画面。为扩增实境(AR)技术的应用,BT-200还采用了VGA摄像头来打造3D环境。

爱普生Moverio BT-200眼镜
智能可穿戴未来发展篇
再过一些年,虚拟现实装备、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驾驶技术,一个个所谓的"黑科技",最终都将纳入可穿戴设计的领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家常菜。真正能解决问题、具有高度实用性的可穿戴设计的实现,仰赖各种技术的成熟。几年后,人均拥有日常可穿戴产品的数量很可能超过十件,设计在产品开发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
全球知名金融服务机构瑞信集团(CreditSuisse)预测,作为电子产品行业发展最快的可穿戴设备,未来2到4年的产值将达300亿到500亿美元。从中获益最多的,很可能是设计师群体,而非科技公司。事实上,已经有不少设计师用贴近生活的感性手法,将外表刚硬的“黑科技”,变成日常生活“柔软”的一部分。

智能背包
而Heapsylon公司设计研发的智能神经传感袜Sensoria,为更柔软的可穿戴设计开了一个头。负责设计研发的大卫•维甘诺(DavideVigano)坦言,袜子的设计灵感,发端于自己运动时用力过猛扭伤了脚踝。“我设想的智能装备,能利用大数据分析,预防运动损伤,及时对穿戴者提出警报。”维甘诺透露,材料科技的进步给Sensoria设计研发带来很大的便利,带传感器的微导电特殊材质让他的想法变成了可能。

穿戴式智能设备的本意,是探索人和科技全新的交互方式,找准直达用户内心真正有意义的需求,为每个人提供专属的、个性化的服务,未来能真正走入普通人生活的可穿戴产品,必须经过精心设计,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小而美、柔软贴身,符合使用者的个性和生活方式。可穿戴产品的设计,应该从人类的现实问题出发,再评估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
其次就是可穿戴产品的成本问题,可穿戴产品不是消费者必不可少的电子产品,若没有适合的价格,可穿戴产品仍是小众人群的玩物。不过相信2016年凭借更灵敏的传感器、低功耗芯片,以及节能的无线技术等等,就能解决了产品被吐槽已久的“诟病”,改变续航、交互方式甚至是大大降低成本。
穿戴式智能设备已经从幻想走进现实,它们的出现必将改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一起期待美好明天的到来!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