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来电:今日头条的“搬运工”模式能走多远
我喜欢问周围人“你平时看新闻是用什么APP看”,他们大多数都会回答“今日头条”,可见今日头条还是有群众基础的,怪不得坊间有传闻说“BAT中的T腾讯想80亿美金收了它”当时我看了这新闻觉得腾讯真是土豪,出这么高价收购,若我是张一鸣赶紧卖掉,因为我个人不看好今日头条这种“搬运工”模式。
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今日头条?
关键词:Cookie+搬运工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今日头条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它为用户推荐有价值的、个性化的信息,提供连接人与信息的新型服务,是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成长最快的产品服务之一。”
话说度娘的话,你们也能信?什么数据挖掘、推荐引擎,吃瓜群众表示看不懂,当我们进入到今日头条的客户端就能明白了,原来就是一个新闻聚合类客户端,外加一个你看了什么内容,然后它就作死的给你推荐什么内容加成,比如你不小心看了避孕药的内容,然后它就认为你对避孕药感兴趣,然后就给你狂推避孕药、杜蕾斯等新闻。
看到这专业人士可能会联想到电脑端的Cookie,Cookie就是服务器暂存放在你计算机上的一笔资料,好让服务器用来辨认你的计算机。当你在浏览网站的时候,Web服务器会先送一小小资料放在你的计算机上,Cookie 会帮你在网站上所打的文字或是一些选择,都记录下来。当下次你再光临同一个网站,Web服务器会先看看有没有它上次留下的Cookie资料,有的话,就会依据Cookie里的内容来判断使用者,送出特定的网页内容给你。
Cookie的使用很普遍,许多提供个人化服务的网站,都是利用Cookie来辨认使用者,以方便送出使用者量身定做的内容,像是Web接口的免费E-mail网站,都要用到 Cookie。Cookie中记载的资料相有限,Cookie是安全的。
今日头条的推荐引擎就是相当于电脑端的Cookie,你看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它都知道,这就涉及到人的隐私了。有了这个“Cookie”,它就能给你推荐“内容了”,内容从何而来,别着急,今日头条有方法那就是“搬运工”了
我们把某企业产品的宣传广告词“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稍作修改,就可以完美的形容今日头条“我们不生产新闻,我们只是资讯的搬运工”,不管人家有没有授权,直接搬走,反正为了用户,于是我们看到了自2013年年底起,“今日头条”就屡屡陷入侵权风波,包括新京报网、搜狐网、享有《广州日报》网络传播权的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长沙晚报》旗下星辰在线等都和“今日头条”有过侵权纠纷。甚至在2014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接受访谈时表示,“今日头条”构成侵权,已积极整改。
今日头条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哪里?
前面我们用两个关键词“Cookie+搬运工”来形容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那么这两个便是今日头条的阿喀琉斯之踵,所谓“成也风云,败也风云”
“Cookie”对应的是人的隐私,你是否记得当初3Q大战的起因,腾讯搞了个腾讯管家动了360的蛋糕,360是怎么反击的,推了个“隐私保护器”,说腾讯偷窥人的隐私,不安全,用户们炸锅了,立马分两派,顶360与顶腾讯的,腾讯则是百口莫辩,出了个二选一的糟糕牌,用户们平时虽不怎么重视隐私,可到了台面上,各个都是隐私守护者。
“搬运工”对应的是版权问题,今日头条虽然弄了个头条号,以弥补版权缺陷,但是内容都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如果没有新闻网站内容的支持与导入,光靠头条号没法支持腾讯给今日头条80亿美金的估值。随着版权保护意识的增强,今日头条的“搬运工”日子不好过,不是以前那种想搬就能搬了,“你若想搬运,你就得交钱”,就像当今的音乐版权一样,你想听周杰伦的歌,那你只能去某某音乐平台,因为只有它买了周杰伦歌曲的版权,其他平台则是听不到,相信很快不久,新闻版权付费的时代即将来临。
虽然今日头条用户众多,能给新闻媒体导流,但是把新闻全部往今日头条上搬,那么自家的网站存在感则是缺失了,今日头条则是掐住了新闻媒体网站的“咽喉”,这是很危险的,相信那些入驻今日头条的媒体网站们会觉醒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网站,在今日头条上搜不到他们家的新闻源内容”的现象。
此外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很容易被复制,比如有“小今日头条之称”的一点资讯、ZAKER等,腾讯的天天快报、360的北京时间等巨头则是推出类似产品奋起直追。
今日头条本身的阿喀琉斯之踵加上外部的强敌包围,今日头条这种“搬运工”模式不会走太远,如果外界传闻是真的,腾讯真出80亿美金收购今日头条,建议张一鸣选择卖出离场,此时卖出刚好,不然就会成了豌豆荚的悲剧,王俊煜因没在豌豆荚估值高的时候出售豌豆荚,结果“过了那个村,那个店”被阿里巴巴以地板价、白菜价买入了。
本期科技来电分析版块到此结束,我们…..见。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