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智能管道:运营商业务转型的变与不变
对基础运营商来说,这几年来一直面临“被管道化”的风险,在宽带运营战略上摇摆不定。做纯管道将失去产业链主导地位和利润,做全业务运营商则不敌互联网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的灵活,“智能管道”的概念因之出炉。2013年,三大运营商基本都确定了智能管道的发展方针,在2014年朝这个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流量催生的转型机遇
中国是互联网发展全球最快的国家之一,在2013年,中国GDP增长为7.7%,同时互联网业务增长了52%,远超GDP的增长速度。2014年互联网产业依旧蓬勃发展,主打超高清概念的4K电视在中国兴起,主流视频网站之间竞争加剧,争相提供1080P画质的视频,智能手机显示屏清晰度直追电视,如饥似渴地吸取着互联网的流量。
在国家推动信息消费的号召下,三大基础运营商成为了主力军。开放管道能力既是作为国有骨干企业推进信息消费的社会责任,也是促进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实际上,运营商智能管道能力开放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为互联网业务提供电信级网络保障、基于业务和用户的带宽分级保障、可信任的用户、通话和支付场景等,让互联网公司为之心动不已。
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去年曾表示,中国电信要加强应用填充,稳固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业务,力争到2017年,实现新兴业务占比从23%提升为50%,“再造一个中国电信”。为此,中国电信下一步面向互联网转型方向聚焦到B2I和IIT,将互联网公司从过去的竞争对手,变为如今的服务对象和潜在市场。

隐藏的智能管道
在整个2014年,运营商着力向外界体现的,一个是网络建设层面的速度,一个是业务层面的推陈出新。例如中国移动,在2014年完成建设了70万个4G基站,推出了融合通信手机,整合了5大基地业务成立咪咕文化公司,推动通信业务的转型;再例如中国联通先后推出了一起沃、流量银行等流量经营平台,强调从语音向流量经营的转型。
智能管道似乎已经被淡忘,但只是隐藏到了幕后。对中国联通而言,向数据流量转型力推平台级的服务,与产业链联动实现价值共享、利益共享,最大化智能管道价值。中国移动的转型之路从根本上也是为了摆脱管道化的困境,力图在价值重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继续掌握产业链主导者地位。咪咕文化承载了其转型的重任,当然同时也招致了业界更大的疑窦。

对基础运营商来说,2014年是全面推行智能管道的第一年,虽然各有变化,但总算万变不离其宗。智能管道之路大势不可逆,已经是行业的共识。如何调整心态和战略,实现管道能力的开放,找准产业链定位,是管道得以智能化、网络得以高效运营的关键。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