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综合多功能
如今,可穿戴技术俨然已成为最热门的新兴技术领域。横跨时尚、运动、科技领域的各行业制造商正积极引入新模式以争取发掘其有利的市场机会。虽然这个新的细分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其销量至今仍较为滞后。到目前为止,消费者还不太了解这项技术,尚未意识到已超越传统活动追踪器的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大家普遍感觉,可穿戴设备只是“极客”小配件的利基产品,而非新兴技术消费“必需品”。对此,市场研究公司gfk通过对中国、德国、韩国、美国和英国的各1000名智能手机用户进行在线调查,了解他们对于智能手表及活动追踪器的使用和态度。

智能手机设定黄金标准
很明显,智能手机成为消费者衡量智能手表的标准,但如今智能手机已是全球数百万人日常生活的其中一部分,而可穿戴设备尚未达到或接近这个状态。然而,相比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表现出更大的潜力,将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其创新体现在那些已普遍与智能手机配合使用的智能手表、健身臂带和数据眼镜。
为物联网开辟通道
调查显示,消费者理解该项技术的潜在应用,并且对于使用可穿戴设备连接物联网有着一定程度的热衷。尤其当消费者通过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及电视等成熟科技产品进行交互时,这种偏好表现得更为显著。如果消费者可通过智能手表进行远程控制,46%的人表示将用其控制电视,其次是控制家庭音响系统及电脑(二者均占 39%)。与智能家居和汽车的互动也是备受消费者欢迎的应用:49%的消费者倾向于使用智能手表控制智能家居,而选择汽车控制的消费者占47%。中国消费者对于这两种情况的功能选择表现得最为积极。
价格是首要标准
在选择智能手表时,价格(21%)、功能(14%)和活动追踪功能(13%)被列为最重要标准。价格这一标准在中国未被列入前三位,而在其他国家中均作为第一标准。精准度(17%)被中国消费者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另一个显著区别是中国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强调,相对于8%的整体标准,15%的中国受访者将品牌作为最重要的因素。
科技品牌主导市场份额
可穿戴市场上涌入了来自各行业的品牌,这让消费者在购买智能手表时获得大量的选择。尽管一些跨行业品牌的涌入,科技品牌仍最受消费者青睐。近三分之二 (65%)的消费者认为,他们最有可能购买科技品牌的智能手表,18%的人会选择运动品牌。相对于中国有超过一半(57%)的消费者选择科技品牌,韩国在此偏爱上则达到76%。这些数据显示,尽管可穿戴设备是一个极易与其他行业不断交叉的产品类别,但消费者仍强烈地认为可穿戴设备首先是一项科技购买而非一个生活方式的附件。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