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宝+淘宝电影"嫁入"阿里影业,阿里文娱产业的"战略旗舰"重装起航

冯涛
今日早间,阿里影业复牌并对外发布公告,称"已接获其控股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的一项资产注入建议,双方正在就一项有关可能由阿里巴巴集团注入若干特定的媒体和娱乐资产予阿里影业的交易进行初步探讨。"根据公告描述,"可能注资交易将包含阿里巴巴集团的线上电影售票业务,以及为制作电影和其他媒体内容融资的平台。"截止到发稿时,复牌后的阿里影业已大涨15.73%,市场反响良好。


 
显然,所指两项业务应指的是淘宝电影(线上电影售票业务)和娱乐宝(为制作电影和其他媒体内容融资的平台)。

娱乐宝和淘宝电影从阿里集团"嫁入"阿里影业,可以看作是阿里集团将一整套平台级、系统化的互联网工具有力地输入给了阿里影业,当然也将阿里集团得天独厚的电商基因赋予了阿里影业--电商基因包含的能力包括平台级的用户规模(淘宝账户)和生活化的交易场景/工具(支付宝)。这两个拳头的粗壮程度不言而喻,这是阿里苦心经营的帝国大厦从0到1的基石,也是所有业务开发和拓展的根基。

阿里影业+淘宝电影+娱乐宝:不止是产业链,而是产业生态

阿里集团的"建议"其实并不突然,阿里影业行政总裁张强在去年年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即表示,"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拥有数以亿计的优质用户。如何在文化领域,将阿里集团的电商和非电商用户的消费需求建立强关联,是我们的思考方向。"并给出了明确的暗示,"目前,阿里影业与阿里巴巴集团的相关业务正逐渐打通,资源共享。"

淘宝电影票业务的全面展开始于2014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在双11期间与新浪微博(阿里占股18%)联合进行的电影票预售,"11天票房超过6800余万元",媒介+工具的双平台促销能量可见一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三八节淘宝在电影票业务上进行的3.8元大促,生生地在春节档之后的低谷期创造了影市爆棚的奇迹--惊人的旱地拔葱式的爆发力来源于上文所提的平台级用户规模+生活化的交易场景/工具。

娱乐宝业务以娱乐众筹的外形在2014年年初一经推出即收获媒体和用户的热烈追捧,2014年娱乐宝平台累计投资了12部大电影,总投资额达3.3亿多,投资项目整体票房近30亿。尽管其内核是保险这样风险较低的"投资"已逐渐被大众所洞察,但由于其投资门槛低、收益有保障、投资对象光鲜时尚仍然持续受到了用户的青睐,而其对于影视产品的营销触达--特别是首周末票房、首播收视率的转化率方面的特长令不少片方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从近期的迹象看,上海电影节的三年战略合作以及范冰冰代言的手游《魔范学院》这些新产品的延展也显示出了娱乐宝对于B端的吸引力仍在持续增强。

从文化中国转身而来的阿里影业,本身即具备影视产品的制作和发行能力,此番将娱乐宝和淘宝电影注入,对于阿里影业自然是如虎添翼--阿里影业乃至整个阿里娱乐矩阵在内部已搭建了一套颇具规模的产业链,从融资、IP购买/创造、发行到营销,几乎一应俱全,而电商基因则使得产业链扩展为互联网化的产业生态。

"船长"张强:互联网+文娱产业,"很棒的'补充'"

此外,值得特别提到的是阿里影业的"船长"张强,这位从中影转型而来的领航者,在履新的近一年时间里在多个公开场合的言论显示出,他不仅懂电影,而且懂互联网,甚至像马云和他的合伙人们一样信仰互联网。在去年年末虎嗅举办的F&M节上,张昭谈到当时的贺岁档冠军《匆匆那年》时说,"我去年年底,推荐一白拍《匆匆那年》,因为就是在网络上面的数据特别好,证明年轻人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最后结果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我认为电影的互联网基因,其实就是年轻人,互联网基因就是年轻的基因,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互联网的基因。"此外,他还当场预言,"如果说我们电商的模式能够再建立起来,我们再加一千亿,这样我们中国电影在未来的六到八年之间,会超过两千亿。"

与另一位超级玩家腾讯相比,腾讯的泛娱乐战略是输出IP,当然也包括附着在IP上的用户,而阿里在娱乐产业的打法更像是在提供工具、提供解决方案,当然解决方案里也包括用户。阿里的C2B模式立足服务企业用户,将自己变成工具、变成伙伴,"互联网公司最大的好处是聚合需求,让信息透明化。互联网公司走进文化娱乐产业为其做了一个很棒的'补充'。"张强在今年早些时候接受媒体采访时即已诠释了阿里影业平台化变形后的定位。

在娱乐宝和淘宝电影正式接入阿里影业之后,这艘被阿里集团定位为"在文化产业布局的战略旗舰"将正式起航。当然,如何一整套平台级的工具为出航保驾,绝不是简单的1+1,如何在阿里的生态里徜徉,如何打通电商和非电商用户的需求联结,如何为电影产业创造三百亿之外的千亿产值,就要考验张强以及整个阿里影业团队的智慧了。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报道

相关阅读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