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产生臭氧危害,超过雾霾成为家庭第一安全隐患!

随着雾霾的加重,空气净化器也开始热销。然而央视“山西新闻网”栏目记者发现,很多在售的热门空气净化器都存在安全隐患,臭氧释放和辐射泄漏的危害,不同于一般的安全隐患,这类危害很难通过肉眼观察,比如臭氧产生的危害,主要刺激呼吸道、危害神经系统,症状表现的跟一般呼吸道感染很类似,导致消费者误以为是普通感冒,这本身就存在问题。同时很多产品本身就属于劣质产品,存在很大的使用安全隐患。

空气净化器产生臭氧危害,超过雾霾成为家庭第一安全隐患!

一、空气净化器产品臭氧超标现象严重

有不少销售空气净化器的品牌都声称,自己的产品具有等离子、静电、负离子等技术,可以快速杀菌,清除室内甲醛、苯、氨等污染,净化室内空气,提高居住环境洁净度。那么,这些小型的空气净化器真的像网上宣传的那样有效吗?

后来“山西新闻网”记者从网上随机购买了6种空气净化器,送到上海市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总站进行检测。专家告诉记者,这些空气净化器工作原理比较简单,就是通过滤芯过滤,紫外线、等离子来达到杀菌净化的效果。但是,这些产品不同程度的释放出一定量的臭氧,目前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空气净化器臭氧浓度不得大于0.1毫克每立方米。

上海市环保产品质检总站实验室主任沈浩说:“根据我们的实测结果,这6台净化器的抽样浓度都超标了10倍以上。这是比较高的一个数据,也可以判定他们都属于劣质产品。”

二、专家臭氧释放量超标对人体有害

根据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室内臭氧浓度不能高于0.1毫克每立方米,超过限量值的臭氧对于人体的伤害是已经被证实的。同时,由于臭氧在密闭或者通风条件差的环境下,分解速度非常慢,如果净化器持续工作释放臭氧,那非常容易造成臭氧的积累,超过国标的限制!

复旦大学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副主任阚海东解释:“在大气平流层里,臭氧是一种帮助我们阻挡紫外线的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东西。但在我们生活的对流层,大气中的臭氧作为一种高度氧化性的气体,可以损伤人们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对呼吸系统的健康构成一定威胁。那些患有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对臭氧的暴露要特别小心。”

专家认为,这种臭氧释放量超标的净化产品,不仅会危害消费者的健康,还可能带来其他意想不到的安全隐患。

三、行家教你如何选购空气净化器

目前市场上的空气净化器价格五花八门,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甚至有的品牌价格高达近万元。对此,行家为消费者支招,教你如何选购空气净化器。

1、首先,选购空气净化器时不应盲目求大,比如一套三居室住房,消费者最好选购一台中小型号机器,在一个房间密闭净化几小时后,再挪到另一个房间净化,而不建议选购一台大型号机器,将三个房间同时净化。因为前者更接近实验室环境,而后者由于有门等障碍物阻挡,空气流通会受影响,净化效果不佳,达不到实际效果,性价比非常低;

2、其次,选购空气净化器一定要对比产品的认证,最权威目前是国家卫健委备案产品,其网站查询的报告卫健委都是认可的,非常权威;还有就是一定要注意臭氧浓度的释放,越低越好,能做到臭氧0释放的才建议长期放卧室使用;

3、再次,应关注空气净化器产品的除菌功能,比如有的配备了Spnanno@除菌技术,对大肠杆菌等常见病菌杀灭率达99%,对市民健康帮助较大;

4、第四,滤芯使用半年或一年就应该清洗或更换一次,部分促销员声称滤芯可以使用两三年不用更换,实际上并非如此。一旦长期使用,滤芯就会积满灰尘、细菌等,不及时清除很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而且超过一年使用的滤芯发酸概率高达99%。

四、消费者认为价格越贵质量越好?其实不然!

雾霾严重导致空气净化器一夜热卖,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目前该市场尚处于“混战”当中,多数厂商一夜之间纷纷进入,而消费者认为越贵越好,其购买存在多个误区。

记者的一位北京朋友李达今年年初给家里买了4台洋品牌空气净化器,每台价格都在7000元以上,“现在价格很乱,还是买贵一点的较为放心”。而记者在近日走访多个卖场发现,有不少市民也认为当然是贵的空气净化器功能会好一些。

目前众多消费者都喜欢购买洋品牌。对此,业内专家表示,空气净化器的产品功能识别度难,效果认知较难,这样就导致了消费者对空气净化器的品牌依赖度高,而国外品牌进入该行业早,使得消费者纷纷购买国外品牌。

记者在多个卖场发现,在家用电器类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众多品牌的空气净化器,几乎是清一色的洋品牌,其价格都在2000元以上,有的价格高达七八千元。

来自业内资深人士:空气净化器的确是从欧美传入到国内的,欧美的技术相对来说的确也成熟一些,但是空气净化器的原理并不是很复杂,主要差异在于材料和安全防护技术方面。但根据调查,其实在目前市场上,3000+左右的产品不管从性能还是材质方面都是比较合格的,差异在于安全方面能不能做到最好,其实过高的一些性能参数,普通家庭是用不上的,但是性能参数越高,价格越高,这也是当前行业内卷的一个普遍现象。消费者要根据自身需要对比,选择更安全、性能更适合自己的产品,不要盲目追求高参数!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报道

相关阅读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