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能手表调查:“安全守护者”成了“麻烦制造机”?
正逢暑期,在地铁18号线复旦大学站的站点上,这一幕场景让记者印象深刻:一个研学团的孩子们围成一圈,低头分享用儿童智能手表拍摄的照片、视频,碰一碰加好友,互相赞主页;而站在边上的一位家长则眉头紧蹙,忍不住斥责孩子:“一有空就看手表,你真的‘上瘾’了!”
以儿童即时通讯和安全定位为卖点,儿童智能手表在发售之初备受家长青睐,造就了“红海”市场。然而,随着各路商家进军,产品“卷”出新高度:售价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功能更加丰富,从视频通话、加好友、发朋友圈,到扫码支付、看视频、听书……儿童智能手表俨然成了微型智能手机。
不少家长蓦然发觉,孩子的智能手表已不知不觉变味了——从一款“定位”设备,变成了朋辈间的社交货币。更值得警惕的是,手机化的儿童智能手表,在想方设法“拿捏”孩子,存在诱导消费,内置血腥暴力、少儿不宜内容之嫌。还有家长直接吐槽:“智能手表让孩子沉迷,已成为引发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从最初的孩子“安全守护者”,到如今的“麻烦制造机”,儿童智能手表的“变质”是如何开始的?记者就此开展调查。
内置各种App和广告推销,手表是否成“魔盒”?
这个暑假,带着孩子到南京路步行街逛逛买买,是不少外地家庭到上海旅游的“打卡”路线。在新世界大丸百货,紧邻“网红”螺旋式自动扶梯的橘色“小天才”专柜,占据了商场4楼的最显眼位置。顺着扶梯上楼的孩子们,多半都会在柜台前停下脚步。
“妈妈,‘小天才’最新款已经出到Z10了,我戴的还是Z6,给我买个新的好不好?”孩子一开口,旁边的营业员赶忙介绍,“如数家珍”:“最新款手表定位更准,不仅定位到楼层,还能显示孩子在楼层间的轨迹,坐高铁、地铁甚至出国都不用担心找不到孩子……”孩子看到新款手表迈不开步,再加上营业员“推波助澜”,来自湖北宜昌的吕女士最终还是为这个“最新款”支付了2299元——要知道,这个价格已接近一台中端智能手机。
有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儿童智能手表消费市场。我国5岁至12岁的儿童约为1.7亿人,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即每3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有智能手表。在一二线城市,这一比例无疑更高。
一位小学班主任表示,在他任教的班级,智能手表已成学生的“标配”。目前,学校禁止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将智能手表带到学校,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只能在非上课时段使用。“低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较弱,手表内置的各种App他们都会逐一探索,有时还会互相交流钻漏洞的经验。”这位小学班主任发现,有些儿童智能手表还有积分功能。一些同学会被陌生人诱导“做任务”赚积分,提高装备功能。这些任务里,就包括一些偷拍、上传私人照片等出格行为。此前,就有女性网友称在高铁上遇到小男孩用儿童智能手表偷拍其裙底。事后,小男孩懵懂地道歉,称只是为了做任务,并没有其他意图。
还有家长发现,儿童智能手表内置了短视频App和浏览器App。孩子可以刷到一些娱乐性强,甚至带着性暗示的短视频和直播。比如,通过某平台搜索“美女”写真照片,就可以看到“性感”“清纯”“校花”等各类图片,还有一些暴力照片或信息等儿童不宜的内容不时弹出。
智能手表里形形色色的广告推销,也令家长头疼。记者调查发现,多款儿童电话手表有会员广告。会员费从99元/12个月到198元/12个月不等。如果儿童在使用时误触,在内置支付软件有足够余额的情况下,可以自动扣除。“有时候工作忙,没注意看短信,下班一看,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通了会员。”在社交平台的劝退帖上,一位家长如是吐槽。
据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儿童智能手表消费调查报告》,儿童智能手表消费领域存在信息安全隐患,部分产品存在违规扣费、诱导未成年人消费,以及平台监管不到位,部分内置游戏血腥暴力、漫画少儿不宜等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海刚是一位二孩爸爸。从两个女儿小学一年级开始,他就为她们购入了儿童智能手表。李海刚坦言,从家长视角来看,购买儿童智能手表的初衷是为了能和孩子及时联系,因为它既有手表、联络的功能,同时规避了智能手机里的各类游戏、视频软件。但当儿童智能手表过度“手机化”,原先适儿的优点被削弱了,反倒是家长有点被孩子的需求“绑架”,更担心孩子会一不小心打开“魔盒”。
很多“卖点”不仅让家长心动,更精准诱导孩子需求
六年前第一次戴上儿童智能手表时,雯雯才4岁。雯雯妈妈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时买这块表的缘由:“要送她去参加围棋考级。家长无法进入,所以只能买一个能定位的儿童手表来确保安全。”最开始,她还为此有些得意,因为这个手表不仅能定位,还能“监听”,只要用手机打电话给手表,就能清晰地听到手表周围的声音。可随着雯雯一天天长大,雯雯妈妈越来越不放心女儿的手表,以至于当第一块手表无意间丢失后,雯雯妈妈再给她买的,是一块仅仅三百多元的基础款儿童手表。
“她们同学有很多都戴‘小天才’,也因此有了小圈子。不仅多了很多社交,也学会了攀比。群里不少家长都抱怨,有的孩子整天盯着手表,用‘微聊’聊天,刷运动步数,求主页点赞……我不希望雯雯沉迷于此,所以坚持给她用最基础的款式。”雯雯妈妈说。可尽管如此,这块手表对女儿的吸引力,有时仍然会让她吓一跳:“光一个换表盘,就能让她折腾好久,有时候还要为买一个新的表盘付费,买一个大约3元。”
儿童究竟有没有必要佩戴智能手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多数家长对儿童智能手表的“手机化”感到不满,但大部分家长依旧愿意为此买单。
根据一些家长的反馈,儿童智能手表中“防止儿童走失”“防止拐卖儿童”等一系列关乎人身安全监护的“卖点”,可谓设计到了家长们的心坎里。最新升级的儿童智能手表,还拿捏住了不少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比如可实现游泳防水、高精度卫星定位,全天候健康监测、拍照学外语……记者在调查时发现,为了应对家长对儿童智能手表上功能或App娱乐化泛滥等问题的担忧,一些儿童智能手表有相应的禁用或提醒功能,家长可以通过对应的手机App对孩子使用手表上网的时间段、应用软件等进行设置、控制,甚至是监听、监视。
“坦白说,我们很少会监测孩子,还是希望能够尊重她们的隐私,给孩子留一点个人空间。”李海刚的大女儿马上要读初二,随着学业压力加大,她的课余时间也逐渐被各类辅导班、兴趣班填满,缺少户外放松的时间。“现在的孩子真的很累,上下学的路上或者睡前的短暂时间,孩子想通过电子设备来解压,我觉得情有可原。”
“如今的孩子成长在数智时代,某种程度上更为‘早熟’。”闵行中学高中政治教师谢晓东发现,相比被父母时刻监控,孩子们更渴望独立、自主,摆脱家长束缚。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小确幸、小情绪也更愿意在网络平台展示,发表自己的见解。儿童智能手表之所以深受低龄段学生欢迎,恰在于它给很多孩子提供了一个情绪出口。
作为手表的直接使用者,儿童最实际的需求是社交娱乐。儿童智能手表已经成为“小孩哥”“小孩姐”的重要社交货币。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系教授崔丽丽分析,儿童智能手表的诸多卖点看似是“逢迎”家长,实则是利用消费行为学、消费心理学精准捕捉孩子的需求,加以实现甚至是放大。比如,有些儿童智能手表中增加了交友、支付等功能,让孩子对交友、购物有了自主选择权。即使是背后实际有家长在把关,孩子没有真的自己做决定,但把“支付”的动作交给孩子,同样可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交需求。再如,同品牌手表才能互相加好友打造了封闭朋友圈,为了追求合群,儿童只能选择同一品牌。“不过,通过儿童手表品牌区分不同群体来设置严苛的社交壁垒,很可能诱发孩子的社交攀比心理,值得警惕。”
“堵”不如“疏”,莫让小屏成为监管盲区
“跑偏”的儿童智能手表,还会对儿童健康产生损害,相关新闻报道触目惊心。在福建泉州,一名4岁女童的电话手表突然发生自燃,手背被严重烧伤,据孩子外婆回忆,万幸脱表脱得快,否则孩子的手很可能就保不住了;在广东江门,一名小学生佩戴的电话手表突然冒烟自燃,烫伤了手腕……令不少家长忧心的,还有孩子长期看小屏而造成的视力伤害。越来越多人呼吁,莫让小屏成为监管盲区。
“今年上半年才给儿子买的电话手表,这个暑假他算玩出花样了。虽然我已经禁用了手表上的很多应用,每天限制孩子的使用时间,但也架不住他早上起来就听故事,摇手表‘假运动’、抽权益卡,时不时还要给同学打电话……前两天带他去医院检查视力,已经近视150度了。”一位小学生家长在采访中表示。
“结合近年暑期门诊的情况来看,孩子近视的年龄已经从初中提前到了小学一、二年级。”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屈光二科主任张妍说,长期、过度近距离用眼是主要原因。尤其是长期看小屏,对孩子视力的伤害很大。小屏的清晰度相对大屏低,字体小,闪动快。为了看清内容,孩子们近距离用眼的情况更严重,更容易得“视频终端综合征”。眼部典型症状有眼疲劳、眼干涩、爱揉眼睛,视物不清。如果孩子长期在夜间看小屏,还会对视网膜产生光损伤。“夜间光线不足时,人的瞳孔会放大,让更多光线进入眼球。须知,一些特殊光照对儿童视网膜感光细胞的伤害将是不可逆的。”
“目前,上海中小学校对智能设备严格管理。但引导孩子合理使用儿童智能手表,需要家校共同推动。”在谢晓东看来,“堵”不如“疏”,家长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但也要合理控制孩子使用时间。更重要的是,多拿出一些耐心和时间陪陪孩子,听听他们的心事。
“面对儿童智能手表如此大的用户规模,平台和生产厂商的责任也越来越重。”李海刚表示,尤其对市占率较高的企业来说,更应担负起社会责任。
崔丽丽说,为规范行业乱象,建议从制度层面着手,如设置统一的行业标准等。就儿童智能手表而言,既要有对硬件设备安全性的统一标准,也需要对内置应用软件设置准入标准。
目前,《儿童手表》国家标准、《儿童智能手表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指南》等已发布实施。未来,仍需相关部门、家长、学校和行业形成合力,共同朝着“适儿化”方向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生产出保障儿童安全、而非制造麻烦的儿童智能手表。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