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能手表,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开宝箱、领积分,是白荻10岁儿子每天中午雷打不动要完成的事。“他有次期末考了100分,就要求我给他买儿童智能手表。”白荻说,考虑到班上47个孩子中已有20多个戴上了智能电话手表,于是满足了孩子这个心愿。
伴随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蓬勃发展, 适合5-14岁儿童使用的智能手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截至去年已达150亿元左右,预计今年达到175亿元。跟踪定位、语音通话、高清拍照、移动支付……智能手机具备的功能,儿童智能手表大多也有,同时因其动辄过千的价格、易让孩子沉迷于过度社交、存在一些质量问题等引发不少争议。
孩子戴智能手表,大城市较为常见
“咱们碰一碰加个好友吧!”这个暑假前,南京市民吴锦在接送孩子上艺术培训班时,第一次发现这样的新型“加好友”方式。“幼儿园的孩子想要加好友常常要通过父母,如果大家都戴儿童智能手表,相互碰一下就加上好友,沟通联络将更加方便。”于是,吴锦为还在幼儿园大班的儿子买了块售价1999元的顶配版“小天才”儿童智能手表。
打开与手表相连的App,吴锦可以准确查看孩子佩戴手表的时长,并找到其定位。“我平时上班比较忙,儿子想我的时候可以打电话、发语音。视频通话时我们可以‘面对面’,同时我也可以通过后置摄像头查看孩子所处的环境。”App记录显示,上周孩子实际只戴了两天。吴锦坦言,买这么贵的儿童智能手表主要是因为受广告影响,有些冲动消费,孩子实际使用的功能并不多。
“看到别的孩子都戴着儿童智能手表,我儿子很羡慕,软磨硬泡变着法地让我帮他买,但我没同意。”家在苏州的家长顾婷婷认为,孩子想买智能手表,主要是从众心理驱使。“学校明确规定不允许带手机、儿童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进校,所以即便买了儿童智能手表,也只能放假在家时用。”在她看来,智能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方便家长和孩子联络,但手表里的游戏、聊天等功能很容易分散孩子注意力,耽误学习。
9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南京华采天地小米有品店,一对年轻夫妻正带着女儿体验小米米兔儿童电话手表。“这个手表外型、体验感都不错,性价比也较高,现在做活动有100元的优惠,只要799元,但是女儿不太满意,说不能跟同学碰一碰加好友。”南京市民冯彦坤告诉记者。
店内销售人员在旁补充道:“其他品牌儿童智能手表的‘好友圈’对我们产品的影响挺大的。因为好友圈不互通,小朋友们为了跟同学加好友,就会要求爸爸妈妈给他们买特定品牌。”
记者多地走访发现,孩子戴儿童智能手表在大城市已随处可见,可对不少生活在镇村的孩子来说,这还是个稀罕物。徐州市贾汪区大吴镇一位小学生家长黄婷告诉记者,孩子也想买这种手表戴,但自己觉得贵一直没答应,“一般功能多些的手表要600多元,后面还要不断充话费,不划算。”“班里50名同学,也就一两个孩子戴这种手表。”连云港市赣榆区宋庄中心小学老师闫环环说。
消除品牌壁垒,行业标准待规范
根据公开统计数据,近10年来我国14岁以下儿童人口数量一直保持在2.5亿人左右的水平。从销售情况看,儿童智能手表的出货量主要集中在800元以下档位,市场空间庞大。这吸引了众多品牌入局,包括360、华为、小米等互联网巨头,儿童智能手表行业也从某个品牌一家独大局面变成多家竞争。
打开淘宝,搜索“儿童智能手表”,可以发现售价为1998元的“小天才”电话手表“Z7冰雪奇缘梦幻珍藏款”月销量已超过4000单。记者注意到,淘宝实时销量前10位的链接中,有8个是“小天才”牌儿童智能手表,第4、第8位是华为牌儿童智能手表。
从去年各品牌出货量来看,步步高“小天才”占据31.1%的市场,华为紧随其后占19.9%,这两家几乎占据市场“半边天”,360和小米各占10%左右份额。
鉴于儿童智能手表的特性,各大品牌纷纷搭建各自的独立操作系统,形成明显的商业壁垒,这点在社交功能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只能加同品牌手表用户为好友,在反垄断背景下这一做法显然与相关要求背道而驰。”淘宝用户“牛困”评价道。
儿童智能手表质量方面暴露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早在2019年,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就曾联合福田区消费者委员会开展儿童智能手表比较试验,对10款儿童智能手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其质量表现差异较大,有的在测试过程中甚至出现起火现象,存在安全隐患。
今年7月,泉州南安的周先生给8岁的儿子买了一块电话手表,当天晚上孩子就戴着这块手表睡觉,结果半夜被烫醒,而烫伤的位置就是戴电话手表的地方。经医院诊断,孩子左前臂三度烧伤,建议植皮处理。2019年,广东江门、安徽阜阳也曾发生过智能手表自燃事故。
“缺乏行业标准,导致消费者缺少评价产品质量的参照,增大消费者维权成本。”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宣传部工作人员徐悦建议,消费者选购儿童电话手表时要认准国家3C安全认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标准的产品。尤其在购买独立社群运营的品牌产品时,更要留意生产者资质、产品有关质量认证,以防发热、自燃等带来伤害。
目前很多智能手表使用者可通过“碰一碰”或“摇一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由于各手表品牌间社交功能无法实现互通,想要融入同一个“社交圈”,就要先进入同一个“表圈”。对此,徐悦表示,社交功能无法互通,是生产者制造的品牌壁垒,这可能会引导消费者选择现有用户数量更大的品牌。“我们呼吁生产者实现不同品牌间的数据互通、创造更友好的消费环境。”
有学校发布入校禁令,避免不必要攀比
“小学阶段的小朋友自控力没那么强,易受到外界干扰,因此学校禁止学生将儿童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带进校园。”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学校针对儿童智能手表发布了“禁令”。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二年级老师赵华佩说,学生在学校通常不需要自己联系家长,如果有突发状况,老师会第一时间和家长沟通,使用智能手表可能不利于孩子安心学习。
而在使用智能手表的孩子们中间,品牌是否高级、功能是否强大等攀比现象随之出现。“如果家长为孩子购买智能手表的初衷在于保持联系,那么只需要保留语音通话功能就可以了。否则孩子很容易沉迷于游戏、聊天等,控制不好使用的尺度。”扬州市文峰小学老师陶诗佳告诉记者,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放学后,如果自己临时有事不能及时接,就需要和孩子联系;不少高年级学生放学自己回家,也需要和家长电话报备。因此该校没有明令禁止使用,但学生需要戴智能手表进校园的,家长要提前和班主任说明情况。“上课期间要开启童锁功能,并且孩子要将手表放在包里,放学后再使用。”
“一旦孩子过度使用智能手表导致上瘾,将不利于眼睛、颈椎等正常发育。”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梁宗保建议,家长老师可以尝试用高频行为(孩子喜欢的行为)去矫正低频行为(孩子不喜欢的行为)。“例如孩子喜欢玩儿童智能手表、不喜欢吃饭,可以规定孩子每天只可以玩30分钟智能手表,如果他吃饭拖延了10分钟,那么玩智能手表时间相应减少10分钟。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普雷马克(Premack)原理。”
引导孩子开拓眼界,融入同龄人圈子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定年龄段儿童处于勤奋、自卑的冲突时期,他们喜欢观察和模仿、好奇心强,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会感觉比较新奇,想要拥有。”南京市儿童医院心理医生黄懿钖解释,对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如果其父母平时喜欢与人攀比,那么孩子可能也会迷失自我,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商家在智能手表中置入社交等功能,可以说是一种销售“噱头”。但恰恰是这种营销策略,抓住了孩子想要融入社交圈、家长害怕孩子被同龄人孤立的心理。
“在小学阶段,融入同龄人社群、从而顺畅地进行社交行为确实很重要,但若因此而‘被迫’购买昂贵的产品甚至攀比,则没有必要。”黄懿钖说,家长购买相对昂贵的电子产品应量力而行,不能盲目“勒紧裤腰带”“富养”孩子。“要让孩子意识到,我们不可能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可以用这些钱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其次,物质层面的攀比可以转化为精神层面的追求,帮助孩子开拓眼界,例如养成一个有趣的灵魂,让别人愿意和你交朋友。”黄懿钖建议,家长应敏锐觉察到孩子渴望拥有智能手表背后的社交需求,引导孩子通过提升自身能力、建立自信,更好地融入群体、建立友善同伴关系。
电子产品通常更新换代较快,梁宗保说,如果孩子闹着更换智能手表,家长不能一味听之任之、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攀比心理,而要引导孩子提升社交能力、“修炼”自身,以便更好地融入同龄人社交圈。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报道